立体心肺复苏——一个关乎心肺复苏的新认知(了解心肺复苏)
“心肺复苏”(CPR)是抢救心搏骤停(CA)患者的主要手段,心搏骤停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突发的心脏停止搏动,导致心脏泵血功能和人体有效循环突然中止,并引起全身组织细胞严重缺血、缺氧和代谢障碍,如果得不到及时救治,死亡率极高。
对心肺复苏发展的认识
CPR由“点”而发,是针对心脏等器官所在位置,而建立的人工循环与呼吸。
CPR由“线”而发,是针对心脏及毗邻器官心肺脑等连起来,建立的人工循环与呼吸。
CPR由“面”而发,是针对心脏及毗邻器官所在的胸腹、四肢、头颈部位,而建立的人工循环与呼吸。
心肺复苏技术发展现状
CPR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,其技术也得到了发展,但从目前来看,并未显著提高全球CA患者生存率,我国CA患者,神经功能良好的出院生存率也仅为1% 左右。这也意味着仅从单一CPR技术的角度定位CPR已不适宜。!
心搏呼吸骤停80%发生于院外,这就需要对民众进行预防心搏呼吸骤停常识的普及,以及急救措施的宣传教育;需要预设相关急救复苏设备;更需要预告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等等。
如何理解“立体心肺复苏”?
是结合时间、空间、世间“三维度”,运用点、线、面、体的综合技艺。
针对CA患者前期采用预防、预识、预警;中期采用标准化、多元化、个体化;后期采用复生、超生、延生的生命复苏生存环体系,可达到人工循环与呼吸共生。
立体心肺复苏的意义
立体心肺复苏建立起个体生命与家庭、社会、自然的联系与融合。通过对它的认识,有助于拉伸生命时间曲线、拓展生命空间环线、放大生命世间弧线、平静生命人间直线。
专家呼吁:要共同来丰富立体心肺复苏内涵和外延,传承昨天之生命、融合今天之生命,开创明天之生命,让大众真正享有生命的幸福感、获得感、安全感!
专家介绍:
王立祥,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,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主任委员,南京医科大学心肺复苏研究院院长。
共有 0 条评论